48. 《打工女孩》读后感

快毕业那年,在小宝一些人的互相介绍下,阅读了不少好书,其中就有彼得·海斯勒笔下的《寻路中国》。虽然后来偶尔还会看到一些批评文章,说沿着一条条公路,不足以认识一个国家,但不可否认的,是包括批评者自己也从书中受益。从别国人手里,阅读自己国家的故事,和阅读自己国家的人写的故事,显然有太多的不同。我自己也喜欢搜寻一些海外汉学家写中国的书,遗憾知道的少,读过的更少。容易找到的也是好多年前的中国的故事了,和今天的情况比较起来,并非不合时宜,而是总把自己拉回到那个已逝的时代。海斯勒的这本书,让我了解到许多此前并不知道的知识,其中最记忆犹新的还是浙江金华-丽水-温州那段关于建设和打工的故事。

工作后一切都显得简单,平常。意识到自己暂时没有要承受不可的负担,加上蔽塞的县城,所有周末都是孤独和无以消解的无聊和痛苦。在新同事和组内老师的之言片语中,我最终还是鼓起勇气,放弃了读书换回来的稳定,把自己推入这个变化繁杂的世界去了。第一个学期一结束,我就决定走。想起曾经给刘婷说过,假期来看看她。本以为她早已忘记,那些不负责任的话说过一次就算了。临走时我还是提起来,问她可否方便?她同意了。在去深圳之前去了她家,度过了这些为数不多的值得自己珍惜的几天后,我都不知道这以后的生活变化是这般的偶然,我都接受不了又不得不去面对。这样的事情有过就成永远。有时候记得信良说“我们总是在友情中寻找爱情,在爱情中寻找亲情,在亲情里寻找友情”。感情这事,就没再去寻找了。

在深圳关外期间,在书店看到《打工女孩: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》这本书,翻开读几段感觉不是自己要读完的书。不小心看到作者简介,才知道作者张彤禾是海斯勒的妻子。一下子提起我要买这本书的欲望。刚好那会我要离开宝安去汕头,身上不方便带,就没买。但曾经阅读《寻路中国》和《江城》的记忆却挥之不去,里面对那种平凡人生活的描写,将自己的注意力定格,和那种对生活的爱惜,鼓舞了我。这本书主要写2005年前后的东莞,离现在已将近十年时间,很多地方早不复存在。虽东莞于我,只是路过,但无法让我停下去了解它。之后的日子,过的并不轻松,我也一样被生存折磨得够呛,没有时间和精力安静地坐下来读书。有时还被繁重的体力活压得早早的就上床入睡。一拖就是一年,就是周围的人都在谈论回家的日子,我也不例外的开始计划回家。想起这一年,已经无法去计较,收获的和失去的,都是之前从未有过也从未预料到的。就在火车上把剩下的部分读完,心里并没有多少波澜,反而更加深了记忆中的平凡和安静。

就如作者在书的序中所述:“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,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——几百万人,离开村庄,去城市工作。直到后来,我才发觉,原来我跟我写的那些女孩有那么深的联系。我,也离开了家。我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泊的感觉;我亲身感受到人轻易就会消失不见。但我更理解那种全新开始生活的快乐和自由。”就像作者自己一样,在纽约长大,离家去读大学,毕业后不断搬家,对这种迁徙的生活一直都存在一种“疏离感”。有时和小覃说,怪不得女孩子愿意选择离自己家近些。想想一个人来到一个陌生人的环境,在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,那种满心的失落无助足以让她随时滋生抵触,延长了适应的时间,会让原本不容易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。

在书的末尾“对话张彤禾”里被问到“为什么要关注外来打工者”时作者说“对一个来自农村的少年人来说,出门进城的经历可能跟我们美国人的体验大不相同。十六岁离开村庄,去到一个谁都不认识的城市,到流水线上工作,头一次赚到钱,爱跟谁相好就跟谁好,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……中国的生活变化非常迅速,每个社会阶层的人都生活在一个隔绝的宇宙中:必须得独自学习如何为了工作竞争,创业,买房,开车,在一个跟他们的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的世界里教育孩子。”读完全书后,这个回答显然太高屋建瓴,超过书的内容。不过书中描述的,也详细得多,尤其是对几个主人翁的故事,片段不少。正如作者提到“我在北京的朋友大多都曾路过东莞,但是他们所记得的——这真令人震惊——就是无穷无尽的工厂和妓女”。我知道的未来过东莞的人也知道东莞是有名的性都。不过从他们的言语中,不需要解释就看得出来,他们对东莞其实是一无所知。我没来之前,就在网上读过一些关于东莞和深圳的故事,这让我想起为什么恐怖小说如此畅销过,是因为人们需要这样的东西。来后确实这些地方的问题从来没有不严重过,只是东莞和深圳都是一座未完成的城市。不同的是深圳政治性的因素多些,是国家意志下滋生并扶植起来的城市。

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点对这本书的读后感,他说里面的春明让他感受最深,尤其是春明的这篇日记:“……爸爸妈妈,看来我们之间是无法沟通的了,你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也不会明白女儿心里真正所想的,也许您们所想的是我已经找到了我理想的厂了,有三百多块钱一个月,以后我再也不会跳厂,您们的要求也许是再也不要跳厂了,在这个厂好好做两年再回家结婚,再像农村所有女孩子那样成一个家,然而这些都不是我想的……我要在广东闯出一番天地来……我的计划是:第一、去读函授大学;第二、学会讲广东话;第三、一无所有,一事无成,绝不结婚。”当时我没有读到这里,但记住了这段话。对一个打工女孩来说,确实没让我想这么多。“在东莞的头三年,春明没有回过一次家。她告诉朋友们工厂放假的时间太短了,但是在日记里她写到:有谁知道,我为什么不回家过年?最主要的原因,我实在不想浪费时间。因为,我要读书!”我知道她的梦想实现了,除——绝不结婚外。事实她在东莞也相亲过,经历各种各样的人后,再次和作者谈起,她说没结婚的男人都很差劲,当然结了婚的男人很多也同样差劲。“每次跟这些男人见过面后,”阿宁说,“我都好想哭。”“我跟这些男人见过面后,”春明说,“想吐。”在书中读着一些简单的爱情故事,和我懵懂知道的许诺没有一点关系。我在爱普生时间长些,从他们口中也知道了几个同事,特别是男孩,对待爱情,小心翼翼,顾此失彼,害怕稍微的一点不小心,就让彼此没有机会。当然并非是勇敢、懦弱和责任所能概括的,能想到的,永远是无穷无尽的一连串没有因果的联系。那些已经结婚的,从头到尾,我们实在感受不到一点恋爱的感觉,结婚就像吃饭一样,抛开生存,没多大的意义。

写到这里,突然记起李玉文老师说永远不要伤害爱你的人,“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文学著作里,总有令人怆然泪下、哀感顽艳的爱情版本,我们希望我们是其中的主人公。我们希望有自己一生的至尊宝或紫霞仙子……但是,在从前,或在今天,或在未来的某一天,那些伟大的爱情故事总是不容易出现在我们自己的人生河流当中,似乎这是一种很娇气的鱼类,不适合生存在我们不稳定的河水中,但又忍受不了缺氧的状态。”爱情于我们,终究是渐行渐远。那段日子我还在遵义支教,他还发给我一个链接,说最近听说《非诚勿扰》有一期节目,里面的故事让他仿照《纪念白求恩》写了一篇文章,让我去看看,练练手笔不错。当时我直接把这期节目看完,确实爱情是让人感动的,它已经超出了生命的局限。一个女孩给她10000000万美金,她只想让她的妈妈辞去目前的工作过得更轻松,让自己的生活照旧。不管是谁,都会哑口无声,这不是假想的一千万美金,而是目前这个男人实实在在的财富。

其实书里面几个女孩都很上进,相信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写得太完美了些,我都佩服还能有机会知道。同时也让我看到富人另一面的尴尬,作者叫“有钱人的尴尬”。东莞和深圳两座城市,有太多的意外和神话。很多人在这里一夜暴富,也有很多人一贫如洗,再没有抬头过,淹没在无声无息中。我刚在宝安打工,有次中午出去吃饭回来刚好走到厂门口。走在我前面的两个男人,一个顺手就把喝完饮料的空瓶子扔到门旁边的草丛中。当时我也没放在眼里,在这些地方乱丢垃圾,那是家常便饭。门口还停着垃圾车,经常是一个女环卫工人在这里打扫。每逢中午和下午加班,门口总是聚满了人。很多人就会跑对面去买零食,吃完扔在这里的垃圾从不会少过。男男女女,都过了吃零食的年龄。但一时轻松愉快的日子,还是掩盖不了富有童心的成年人萌发此刻的贪欲。我也和他们一样,常站在这里。有天刚好遇见那个男人走过。我就听他们说,这个就是课长。看他们满脸的媚眼,那种看着人去后略显失望的神情,就觉得活该一辈子做个“工人”。我突然想起那天走在我前面反手扔掉空瓶子的动作就反胃,有钱,就牛逼了?有个在这里做了两年多的男员工,现在在五楼教新员工,比较闲,就和他们呆的时间多些。他说厂里穿黄衣服那个女孩,去年在这里做,辞工的时候课长看她人长得漂亮,就留下来让她做自己的秘书。他晚上下班后经常看见课长带着这个女的出去,不要以为课长就多么了不起,男人都一个样,只要有钱,什么做不到!旁边的人顿时沉默了,都默许了他。我后来才知道那个男员工就住在隔壁房间。有回我们几个回来,看见一个人站在他们宿舍门口,说自己忘记带钥匙进不去。我们看里面灯亮,大叫也不见人来开门。还是李靖带钥匙开门后才看到他就坐在床上。问他怎么不开门,他还说他干嘛要给他开门。我们也就笑笑。我在里面坐会儿,看他谈吐自如,说话骄傲,应该是出门时间不短了。什么事只要问他开口闭口就是去买一瓶啤酒。听着就讨厌。还挺把自己当回事的。看他也不见得春风得意过,何来的失意如此般。

“工厂就是公交车站,就是地标。”没来东莞、深圳前不知道,但在这里,好多地方都是如此,包括道路。在关外,随处可见都是这样的标志。一些地方的繁荣还归功于工厂,如龙华富士康。我第一次去富士康外面看的时候,厂区比较偏僻,是少人的郊区。背后就是龙岗板田华为总部。华为的环境要好些,布局有规律。富士康就像临时搬来的一样,面积大,但是不像世界五百强。年关时,还有很多工人在上班。路边都是机床的声音,环境糟糕,污染严重。在这种以制造为主的公司里,等级非常明显,其实和他们自己追求的效率已经背道而驰。在这样的工厂,学不到什么知识,不过很锻炼人的耐性,尤其是那些来的更早有稍微一些底层管理任务的打工者,这些人是工厂里面最悲剧的一群。

和贱人聊天,不知不觉中还是会说起一些尴尬的事实。我们就这样,连小廖都要说“我之所以画画就像溺水之人要挣扎”。这次回家见到一个初中同学,他在贵阳读书,刚毕业不久。说自己从大二起和几个人一直在婚介所做过,收入还不菲,但觉得没希望退出了。去北京、上海玩后跑回县城来20多天换了20多份工作,还报名考上了教师。静静的听他说,生活的另一面永远无比精彩,另一面却无法逃避——结结巴巴的解释不清楚。悲观的情绪不再如往前,但那股倔强的脾气却消解了许多。如我哥哥,变得沉默,每一个动作都熟练得满是生活的节奏。

成长的几年里,感情没能让我组成家庭,避开了许多同龄人需要面对的责任和负担。阅读成了我没能放下的财富。“我不知道为什么,也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,我只知道,看一看世界,对我而言比一切的一切都重要。我对自己说,我要走遍世界走遍已经读过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镇。心里明知这不可能,我还是固执而不放弃梦想——我想我会继续这梦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。”第一次读到林达在“走向世界的起点”里这段文字时那种激动的心情,压抑不住内心渴望被纵容、被流放,让自己孑然一身,去过另外的生活。如今这一切都被迫成为现实,却也会留恋那种虽然蔽塞却稳定安然的悠闲。看着他们,也想着自己,我们真的是“站在一个开端,内心没有负担”,却“一无所有”,一事无成,“对世界充满好奇”,该内心平衡的。

  • (美)张彤禾著;张坤,吴怡瑶译:打工女孩: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,上海:上海译文出版社,2013.3.
  • 林达著:一路走来一路读—增补本,北京:生活•读书•新知三联书店,2011.6(2012.8重印).
  • 2014年2月2日 贵州威宁小海 家
  • 2014年2月5日 广东深圳南山区松坪山